扎根乡野,数字赋能:中和农信以服务创新铺就乡村振兴之路

媒体观点 11-10 18:38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在这一宏伟进程中,如何让亿万农民,特别是分散的小农户,真正融入数字化浪潮,共享发展成果,是关键所在。中和农信作为国内领先的综合助农机构,以其深刻的乡村洞察、广泛的服务网络和持续的技术创新,探索出一条通过服务与创新双轮驱动,有效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的实践路径。

构建“线下+线上”融合网络,打通数字乡村“最后一百米”

面对当前农村数字化的实际情况,线下陪伴式服务仍有重要意义。中和农信深刻认识到,农村客户特别是中老年群体,在接受纯线上服务时存在困难。因此,中和农信秉持“服务农村最后一百米”的使命,建立起直达乡村的线下服务网络和领先的数智化服务能力。截至2024年末,其服务已覆盖23省(自治区、直辖市)550多个县域,触达超过10万个乡村。这支深入村组的线下力量,构成了数字服务落地的坚实底座。

在线下网络的基础上,中和农信大力推动数字化创新,但其创新始终以用户友好和实际可用为前提。例如,为解决偏远地区网络信号不稳的问题,开发了一系列弱网技术应用,如优化地图定位的响应速度和准确度。同时,充分考虑农村客户使用习惯,实现业务多终端化,农户无需下载APP,通过微信小程序即可直接使用,极大提升了便利性。这种“线下贴心陪伴”与“线上便捷高效”相结合的“线上+线下”全渠道业务模式,有效降低了数字门槛,确保了服务能够普惠于最广大的农村小微客户。截至2024年末,平台累计交易客户数近480万名,证明了该模式的成功。

聚焦小农户需求,以“数字+专业”服务驱动农业现代化

小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面,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关键。中和农信针对此痛点,以数字技术和农业技术“双轮”驱动,搭建全产业链农业服务体系。

在专业服务方面,中和农信的种植专家团队开发作物全生育期技术方案,通过与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合同,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农户实现便利增收。在效率提升方面,数字化手段至关重要。中和农信利用线上服务平台与线下多层级服务,实现了生产数据、技术细节落实与监督等管理功能。农技专家可通过“线上问诊”进行远程作业指导,大大提升了服务效率。为解决部分农户不擅使用数字工具的问题,中和农信创新引入“一站式农服站长”角色。这些来自本地的站长,经过培训后,既能运用数字工具与总部专家对接,又能深入田间地头提供“保姆式”服务,确保技术方案落地。截至2024年末,中和农信一站式农业服务共有站长5800多名,累计服务耕地超过220万亩。这种“专业技术+数字平台+本地服务”的模式,有效回答了“怎么种好地”的问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与专业化。

深化普惠金融与客户保护,夯实乡村发展的微观基础

资金是农村生产生活的血液。中和农信瞄准农村小微客户在生产经营中的资金需求,提供可持续、可负担的普惠信贷服务。坚持“小额分散”原则,通过“进县入村,上门服务”的网点以及数字化智能中台,提升服务效率。在产品设计上,侧重于考察农户的未来现金流量及还款意愿,采用灵活还款方式,并重点支持生产经营场景,如农资、农机具采购。同时,将环境友好作为重要前提,引导促进农村绿色发展。

中和农信将“客户为尊”作为核心价值观,构建了全面的客户保护体系。从产品设计、透明度、数据隐私到投诉处理,均有严格机制。公司高度重视客户意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反馈并实现闭环处理。2024年的客户满意度调查显示,超过92%的受访者对产品和服务表示满意。这种对服务质量与客户权益的坚守,赢得了农户的信任,为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和农信的成功实践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并非简单的技术移植,而是需要深度理解乡村实际、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创造性转化。通过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服务网络,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普惠金融,并始终将客户需求与保护置于首位,中和农信不仅有效弥合了农村数字鸿沟,更切实提升了小农户的发展能力,从而在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的过程中,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而持久的动力。


本文作者为nc6676。

nc6676

无简介

警告!请登录后再收藏
您已收藏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