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盛鑫鸿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筑梦深蓝,助力中国港口建设腾飞

媒体观点 11-07 16:20

在全球港口版图中,中国港口的分量早已不容忽视 ——2023 年,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 3 亿标准箱,占全球总量近 30%,稳居世界第一。但从 “港口大国” 向 “港口强国” 迈进的路上,现代化码头建设面临着一道关键难题:自动化设备引进、智慧系统搭建、绿色技术应用,每一项都需要巨额资金支撑,且建设周期长、资金回笼慢,传统融资模式往往难以匹配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北京盛鑫鸿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盛鑫鸿利”)走出了一条差异化路径。作为深耕港口基建金融领域十余年的服务商,它不只是简单提供资金,更像是 “定制化金融解决方案设计师”,从项目规划阶段就介入,把金融工具与港口建设的实际需求深度绑定。近年来,从上海洋山港的 “全球自动化标杆”,到广西北部湾港的 “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再到天津港的 “5G + 北斗智慧码头”,都留下了它用金融赋能的印记。

上海洋山港四期:破解全球最大自动化码头的 “资金密码”

提及中国港口的自动化标杆,上海洋山港四期工程始终是绕不开的案例。这座总投资约 128 亿元的码头,不仅要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集装箱自动化码头,还得实现年吞吐量 630 万标准箱的设计目标 —— 这样的体量和技术要求,对资金的 “量” 和 “期限” 都提出了极高要求。

“当时项目最头疼的就是两点:一是长期资金缺口,二是设备投入的灵活性。” 参与项目融资对接的盛鑫鸿利团队成员回忆,自动化码头的核心设备如无人岸桥、自动导引车(AGV),单台造价就达数千万元,若一次性全款采购,会让项目初期资金压力陡增;同时,码头从建设到满负荷运营需要 5-8 年,短期贷款的还款压力会拖累项目进度。

针对这些痛点,盛鑫鸿利给出了一套 “组合拳”。首先是联合国家开发银行,设计了一笔 50 亿元的专项贷款,期限长达 20 年,利率还比同期基准下浮 15%—— 这一期限刚好匹配码头的资金回笼周期,下浮的利率则直接帮项目省下近 2 亿元的利息成本。其次,针对 28 亿元的自动化装卸设备,团队没有选择传统的按揭贷款,而是创新推出 “经营租赁 + 留购选择” 方案:项目初期,设备由租赁公司持有,码头只需支付租金即可使用;待项目运营 3 年后,若现金流稳定,再以合理价格收购设备,既减轻了初期资金压力,又保留了设备所有权的灵活性。

更关键的是,考虑到项目涉及部分进口设备和技术,盛鑫鸿利还通过上海自贸区平台,协助发行了 30 亿元离岸人民币债券。“用人民币融资,能避免汇率波动带来的额外成本,这对项目来说是‘隐性省钱’。” 团队成员补充道。此外,针对自动化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风险,他们还联合保险公司开发了 “自动化系统故障保险”,覆盖设备停机、数据丢失等潜在问题,让项目推进更安心。

这套方案的效果立竿见影:项目综合资金成本被压低至 3.8%,远低于当时港口基建项目 4.5% 的平均水平。2017 年,洋山港四期如期投产,如今已成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的核心枢纽,2023 年实际吞吐量突破 700 万标准箱,超出设计能力 11%—— 这背后,稳定的资金保障功不可没。

广西北部湾港钦州港区:为西部陆海新通道 “量身定制” 金融方案

如果说洋山港四期是盛鑫鸿利在东部沿海的 “标杆之作”,那广西北部湾港钦州港区自动化码头的服务,则更凸显其 “因地制宜” 的创新能力。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节点,这座总投资 71 亿元的码头,有一个独特标签:中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西部港口和东部不一样,它的核心需求是‘联动’—— 既要联动铁路,也要联动东盟市场,还要兼顾绿色发展。” 盛鑫鸿利负责该项目的负责人解释,钦州港的货物大多来自云南、贵州等西部省份,通过铁路运至港口后再海运出口,因此 “海铁联运” 的资金流整合是关键;同时,随着 RCEP 协定生效,东盟成为西部省份外贸的重要目的地,如何利用区域贸易红利降低融资成本,也是项目方关心的重点。

针对 “海铁联运” 的特点,盛鑫鸿利设计了一套 “港口 - 铁路” 联动融资模式:将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与铁路货运量绑定,作为融资还款的参考指标,同时协调铁路部门出具货运量承诺函,增强融资信用。这套模式解决了传统融资中 “港口与铁路各算各账” 的问题,让资金流能跟着货物流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在对接东盟市场方面,团队则充分利用 RCEP 红利,引入了东盟国家主权基金。“我们协助项目方与马来西亚、泰国的主权基金对接,最终获得了 8 亿元的股权投资,不仅补充了资本金,还为后续与东盟企业的合作搭建了桥梁。” 负责人说。此外,考虑到钦州港是西部首个绿色港口试点,盛鑫鸿利还帮助项目发行了 12 亿元绿色债券,资金专门用于码头的光伏供电系统、电动集装箱卡车等环保设施建设 —— 这笔债券的利率比普通债券低 0.3 个百分点,进一步降低了融资成本。

还有一个创新点是 “数字仓单质押”。针对西部省份出口的大宗商品(如铝土矿、煤炭),盛鑫鸿利开发了电子仓单系统,货主可将大宗商品存入港口仓库后,获得电子仓单,再用电子仓单向银行质押融资,无需像过去那样提交纸质单据,融资效率提升了 50% 以上。

2022 年钦州港自动化码头投产后,效果超出预期:集装箱作业效率比传统码头提升 40%,西部省份的外贸货物通过这里出口,物流成本下降 18%—— 以云南的铝制品为例,过去从工厂运到珠三角港口再出口,全程需要 7 天,现在经钦州港出海只需 4 天,运费还省了近 200 元 / 吨。

天津港北疆港区 C 段:让 “智慧港口” 的技术价值转化为资金优势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天津港北疆港区 C 段智能化码头的建设,承载着 “自主技术落地” 的使命 —— 这是国内首个 “5G + 北斗” 全天候作业码头,总投资 55 亿元,应用了 12 项自主研发的港口技术专利,包括无人集卡调度系统、智能堆场管理系统等。

“这类智慧港口项目的难点,在于‘技术价值如何变现’。” 盛鑫鸿利团队成员坦言,传统融资更看重土地、厂房等有形资产,而智慧港口的核心资产是专利、软件等无形资产,如何让这些 “看不见摸不着” 的资产获得融资认可,是当时的主要挑战。

盛鑫鸿利给出的解决方案是 “知识产权证券化”:将项目的 12 项港口专利打包,作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募集资金 10 亿元。“我们联合评估机构,对每项专利的应用价值、未来收益进行测算,比如无人集卡调度系统能降低 30% 的人工成本,按码头 20 年运营周期计算,可产生稳定收益,这些都成为 ABS 的还款保障。” 团队成员解释,这一操作不仅帮项目盘活了无形资产,还为后续智慧港口项目的融资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

为了整合京津冀的资源,盛鑫鸿利还牵头联合北京、天津、河北的城投公司,共同设立了 30 亿元的 “智慧港口专项基金”。“基金的资金来自三地城投,投向也聚焦京津冀港口的智慧化改造,比如天津港的 5G 基站建设、唐山港的智能理货系统,这样既整合了区域资金,又推动了京津冀港口协同发展。”

在细节上,团队也考虑得十分周全。针对项目进口的部分高端设备,他们设计了 “关税缓缴 + 保险增信” 方案:设备进口时,由保险公司提供担保,帮助项目方申请 3 个月的关税缓缴期,缓解设备到港时的资金压力;同时,在建设资金结算上,采用数字人民币区块链支付,每一笔资金的流向都可追溯,避免了资金挪用风险,也提高了支付效率。

2021 年码头投产后,其 “智慧化” 优势充分显现:单箱能耗比传统码头下降 20%,每年可减少碳排放 1.2 万吨;作业效率达到每小时 45 自然箱,比肩国际一流智慧码头,还被评为 “全球港口数字化转型典范”。这其中,盛鑫鸿利的金融方案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更让 “智慧技术” 的价值得到了充分释放。

从 “项目服务” 到 “方法论输出”:盛鑫鸿利的港口金融逻辑

复盘这三个标志性项目,不难发现盛鑫鸿利的港口金融服务,早已超越 “单纯提供资金” 的层面,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方法论。

首先是 “全周期服务体系”。不同于传统金融机构在项目建设阶段才介入,盛鑫鸿利的服务从规划咨询就开始了。以天津港项目为例,在项目规划阶段,团队就参与了资金测算,根据 “5G + 北斗” 技术的投入节奏,提前设计了分阶段融资方案:建设初期用专项基金,技术落地后用知识产权证券化,运营期用收益权 ABS—— 整个资金安排与项目进度精准匹配,避免了资金闲置或短缺。

其次是 “特色金融工具库” 的灵活应用。多年来,盛鑫鸿利积累了针对港口行业的专属工具,包括港口收益权 ABS(以码头吞吐量收益为基础)、多式联运供应链金融(整合海、铁、陆资金流)、智慧港口专项债(定向支持技术改造)、跨境贸易融资(覆盖外汇风险)等。在钦州港项目中,正是组合使用了多式联运金融和绿色债券,才满足了项目 “联动” 与 “绿色” 的双重需求。

更核心的是 “三维风控模型”。港口项目的风险与吞吐量、腹地经济、国际贸易紧密相关,盛鑫鸿利构建的 “港口吞吐量 - 腹地经济 - 国际贸易” 风控模型,能实时监测这三个维度的数据:比如监测钦州港的集装箱吞吐量时,会同步看云南、贵州的 GDP 增速(腹地经济)和东盟的进口需求(国际贸易),若其中一个维度出现波动,会及时调整融资方案。这套模型让风险管控更精准,也让金融方案更具可持续性。

此外,数字技术的赋能也不可或缺。盛鑫鸿利开发的 “港口金融大脑” 系统,能实现资金流与物流的实时匹配:比如通过对接码头的集装箱管理系统,当货物到港后,系统会自动触发融资还款提醒;当吞吐量达到约定阈值时,会自动调整贷款额度 —— 这套系统让金融服务从 “被动响应” 变成 “主动适配”,效率提升了 30% 以上。

未来:瞄准绿色与数字,抢占港口金融新赛道

随着 “双碳” 目标和数字经济的推进,盛鑫鸿利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前沿的领域。在零碳港口融资方面,团队正在开发 “光伏 + 储能” 绿色信贷产品:针对青岛港的光伏码头项目,设计了 “按发电量挂钩利率” 的机制 —— 若码头的光伏发电量达到预期,贷款年利率可下浮 0.2 个百分点,以此激励港口推进绿色能源应用。

数字孪生金融是另一个重点方向。宁波舟山港正在建设港口数字孪生系统,通过数字模型模拟码头运营,优化作业流程。盛鑫鸿利为该项目设计了 “分期融资 + 效果挂钩” 方案:资金分三期发放,分别对应数字模型搭建、系统测试、实际应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达到约定的运营效率目标(如模拟作业误差率低于 5%),才会发放下一期资金,确保资金用在 “刀刃上”。

在跨境贸易金融领域,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是关键。团队正在探索 “区块链电子提单融资”:货主通过区块链平台生成电子提单,无需像传统提单那样邮寄,银行可直接在线核验提单真实性,为货主提供即时融资 —— 这套模式能将跨境融资时间从过去的 3 天缩短至 1 小时,大幅提升外贸企业的资金周转效率。

“未来 3-5 年,中国港口的绿色化、智慧化改造会进入高峰期,这也是港口金融的新机遇。” 盛鑫鸿利的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已在青岛港、宁波舟山港的新一代智慧港口项目中启动合作,未来还计划在长三角、珠三角新增 3-5 个标杆项目,继续用金融创新助力港口建设。

结语:金融为笔,书写港口强国新篇章

从东海之滨的上海洋山港,到北部湾畔的钦州港,再到渤海湾的天津港,盛鑫鸿利的足迹,见证了中国港口从 “传统装卸” 向 “智慧绿色” 的转型。它的实践证明,港口建设不仅需要技术和工程的支撑,更需要金融的 “精准滴灌”—— 好的金融方案,能让技术价值更快落地,让项目效益更优,让港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 “引擎”。

面向 “十四五” 规划中 “建设交通强国” 的目标,中国港口的发展还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盛鑫鸿利这样的金融服务商,也将继续深化创新,在绿色金融、数字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不断探索,为中国从 “港口大国” 迈向 “港口强国” 注入更多金融动能。毕竟,当一座座智慧、绿色的码头在神州海岸线上崛起时,背后一定有金融力量在默默护航。

本文作者为nc6676。

nc6676

无简介

警告!请登录后再收藏
您已收藏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