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江奔腾而过,两岸斧劈刀削。这道“地球裂缝”,让两侧山崖上的人们彼此相闻,却仿佛隔着世界。
今年1月,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合龙。从桥面至谷底落差625米,成为新的“世界第一高桥”。在它背后,则是贵州这边山脉纵横的大地上,数以万计的桥梁——每一座,都承载着“天堑变通途”的希望。
在花江峡谷大桥一侧的安顺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上关镇,梦想也在发芽生长,等待飞向远方。2025年6月24日,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东风日产、南方周末联合发起的“阳光关爱·i读计划”走进了上关镇福农小学,继续阅读连接世界的初心,为当地孩子带去了阅读课程和阅读教室,让他们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心里种下阅读的种子。
桥梁重组了空间,阅读则点燃梦想。它们连接资源与希望,也连接乡村与世界,是孩子们通向广阔人生的另一座桥,也是悄然在山谷间架起的一条条通途。
世界第一高桥
天还没亮,上关镇福农小学四年级一班的杨浩宇就坐上了爷爷的三轮车。山路颠簸,爷爷拧着车把,杨浩宇扶着箩筐,筐里满是地里收的玉米。两人赶着去卖粮,来回要翻过两道山梁,走上两个多小时。
在不远处,花江峡谷大桥正悄然建设。杨浩宇和爷爷一直期盼着它早日通车。“等桥修好了,我们就能省好多时间,爷爷也不会那么累了。”杨浩宇说道。这座全长超过两公里的钢桁梁悬索桥,会把两小时的车程缩短到几分钟。
桥,不仅是一段道路的缩短,也是一段生活的改变。据不完全统计,这个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已在126万个山头间,建造了3万多座桥梁。目前,全球百大高桥近一半都在贵州。
从滇黔交界处气吞山河的北盘江大桥,到红枫湖上“小而精”的花鱼洞大桥,一个个人类桥梁史上的工程传奇,成就了贵州“世界桥梁博物馆”的地位。桥梁不仅连通了山川,助力了经济与文化,也成了贵州的国际名片和贵州人新的精神图腾,激发起走向世界的梦想。
对“桥”的兴趣,也在当地孩子的心里萌芽生根。
在学校新建的“东风日产阳光关爱阅读室”里,杨浩宇找到了不少关于桥的书。他认真翻阅着绘本里的插画,读着大桥如何飞越山谷的故事。
“桥的那边可能是另一所学校。”杨浩宇望向远处的群山,说自己很想看看那边的孩子都读些什么书。对他来说,桥就是通往另一番天地的路,让他走得更远,看到更多东西。
“现在交通越来越好,桥建得越来越多。”杨浩宇的爷爷说,大桥让这里的孩子们对“外面”有了更大的向往。他回忆起自己儿时被大山封闭的生活,而如今,“外面的人,外面的车,外面的东西,还有书”,通过一座座桥,走入山里,来到他们身边。
桥,不只是建筑意义上的连接体。在这里,它成为孩子们想象世界的起点。而在这片充满大桥的土地上,东风日产“阳光关爱·i读计划”正在用书本搭建一座座“桥”,通过崭新的阅读教室、欢乐的阅读课程,以及大量的书籍,让大山里的孩子看到远方的世界。
书本筑起另一座“桥”
在上关镇福农小学,阅读如同“另一座桥”,正悄悄地改变着孩子们的眼界与表达方式。
“我喜欢看脑筋急转弯的书。”四年级二班的吴妍妍说。她和同学们坐在焕然一新的阅读教室里,翻开崭新的图书,在老师带领下参与了集体阅读、小组讨论与绘画表达。她想象着“桥对面有另一座山,山背后还有另一座桥……我想过去看看”。
此次东风日产“阳光关爱·i读计划”在上关镇福农小学建设了全国第20间“东风日产阳光关爱阅读室”,并捐赠2000册图书,同时配套开展阅读引导课程、主题阅读活动和阅读记录分享等活动。
三个月前,这里还只是一间普通的阅览室,原有的藏书数量不足且书籍陈旧,已难以满足全校三百余位学生的阅读需求。此外,当地较多学生家庭条件有限,缺少接触课外读物的机会,该校对阅读硬件环境改善的需求更显迫切。而如今,这里儿童绘本、文学名著、历史人文读本、科普图书等各类好书一应俱全。适合学生的桌椅、贴满阅读名言卡片的可移动白板、富有童趣的卡通装饰等,共同营造出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此外,阅读室内还配备电脑、音响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支持开展各类课堂活动。
在上关镇福农小学副校长刘应辉看来,能让这些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是对他们一生最好的投资”。
尽管学校条件有限,但教师团队一直在摸索适合乡村孩子的阅读方法。刘应辉提到,学校鼓励每个班级建立阅读角,由老师轮流推荐书单,开展阅读打卡活动;同时,阅读分享也成了学校的日常,在每节课前3分钟,都会有学生轮流推荐书籍,分享心得。孩子们对阅读的热情也逐渐表现出来。在阅读课堂上,四年级一班的杨安踏主动举手参加朗读,还给同学们讲起自己最喜欢的书中故事。她说:“我喜欢读书给大家听。”这种分享式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她的自信,也培养了她的表达能力。
而上关镇福农小学校长韦元武则谈到,项目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一种长远的文化种子,“现在每个孩子都能读上书、读好书了,这是以前不敢想的。”他提到,阅读给孩子打开了一个通往外界的窗口,让他们在山水之间,也能想象更远的世界。
从桥的一端走来,通向的不只是教室,还有书页之间的世界。东风日产“阳光关爱·i读计划”让这座小学的孩子,第一次在“桥”的意象中,不只是看见道路和隧道,更看到了远方与梦想。而阅读,正是他们走向那一端的另一座“桥”。
“搭桥”的人
乡村的阅读场景,像是一簇簇温柔的火光,在群山之间慢慢点亮。上关镇福农小学的这一间阅读教室,是东风日产“阳光关爱·i读计划”在贵州落地的又一站。
东风日产“阳光关爱”公益项目自2008年启动,十八年来已走进全国18个省份,开展69站爱心旅程,为20所乡村小学建成阅读室,捐赠近7万册图书,开展超610节优质阅读课,公益里程已超过10万公里,惠及超过100万师生。期间,“阳光关爱·i读计划”公益活动从2019年起,以更多元的方式,去撬动乡村儿童阅读的潜能。从单纯的图书援助,到打造可持续运营的阅读空间;从基础的识字辅导,到引入戏剧、诗歌、科技课程等多维启发形式,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影响力持续扩大。
这一次,东风日产“阳光关爱·i读计划”带领上关镇福农小学的孩子们近距离观赏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正是对“连接”这一意象的再一次探索。
刘应辉提到,当地孩子们过去接触书籍的机会不多。东风日产“阳光关爱·i读计划”带来的不仅是书本,还有孩子们精神上的自信。他说,阅读的影响不会立竿见影,但时间久了,会在孩子心中扎下根,“未来总要有人走出大山,要靠文化的力量”。
韦元武也提到,“孩子们主动去翻书、记读书笔记、参加讲故事活动,变化特别明显。”他强调,这些阅读的积累,也许就是未来某一天孩子能够看得更远、走得更远的关键。
从教师到志愿者,从公益组织到企业,这场阅读“搭桥”的努力背后,是一群长期投入的“建设者”。作为对口合作地区,广州花都区一直在东西部协作工作中支持贵州安顺关岭。而值得一提的是,东风日产也与贵州早有渊源。通过不同的公益活动,他们一直在这片山地峡谷之间,扮演着“搭桥人”的角色,曾在贵州多地推动精准扶贫、捐资助学、应急救援等公益项目。从物资到教育,从交通到文化,这些点点滴滴的公益行动,构成了一座座“看不见的桥”,在贵州绵延的群山之间悄然延展。不仅关注民生与经济,也激发精神与梦想。
站在大桥的一侧,杨浩宇重新审视着那座横跨花江峡谷的庞然大物,这是几年来他每天都能看到的桥,此时变成了一个正在靠近的、触手可及的远方——一个他和爷爷可以不用翻山越岭的未来。
在桥的一头,一个孩子正通过一本书前往更大的世界——这是东风日产“阳光关爱·i读计划”的愿景,也是这场阅读行动最朴素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