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到全国首届 “保险之星”;从保险公司高管,到第三方公估行业开拓者;从青丝到白发,仍为保险公估业务奔波 —— 刘国浩的人生轨迹,不仅是一代人的奋斗缩影,更藏着中国保险行业从 “粗放” 到 “规范” 的进化密码。而他创办的北京国信行保险公估有限公司,早已成为无数车主心中 “理赔不难” 的定心丸。
一次欧洲考察,埋下改变行业的种子
2003 年,已是保险公司车险部高管的刘国浩,带着 “全国首届百名保险之星” 的金质奖章,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委员的身份出访德国、法国。站在欧洲车险理赔现场,他被一个细节深深触动:当地第三方公估机构像 “公正的裁判”,既不偏袒保险公司,也不纵容不实理赔,让整个流程透明高效。
反观当时的国内车险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保险公司既当 “运动员” 又当 “裁判员”,理赔队伍不正之风暗流涌动,车主看不懂流程、算不清损失,保险诈骗案件频发,“理赔难” 成了百姓投诉的重灾区。“凭什么国外车主能享受到公平服务,我们的老百姓却要在理赔里受委屈?” 回国的飞机上,一个念头在刘国浩心中愈发坚定 —— 创办一家真正为普通人服务的第三方公估公司。
2004 年他毅然辞去高薪职位,在北京创办了国信行。没有鲜花掌声,只有市场的质疑:“第三方凭什么中立?”“会不会和保险公司串通?” 面对案件复杂、薪酬微薄、团队难建,执着坚持。
道虽阻,行则将至!“公估的核心不是赚多少钱,是守住‘客观公正’这四个字。” 这是刘国浩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国信行的生存根基。
科技 + 温度,让理赔既有 “速度” 更有 “温度”
在刘国浩看来,“公正” 需要专业托底,更需要技术赋能。2017 年,国信行率先开发车险理赔查勘调度系统,把原本需要 3 天的定损流程压缩到 1 天内;2020 年疫情期间,远程视频查勘定损中心上线,车主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定损,解决了 “封控期理赔难” 的痛点;同年推出的人伤处理系统,从入院查勘到小额调解全程跟进,让伤者不用反复奔波。
但技术之外,他更看重 “人性的温度”。国信行的服务手册里写着:“查勘时多问一句车主需求,报告里多解释一个专业术语,理赔后多打一个回访电话。” 曾有位老人车祸后行动不便,查勘员不仅帮他完成定损,还主动联系维修厂上门取车,修好后又送回家里。老人特意送来锦旗,上面写着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这正是国信行 “专家的释义、疑惑的解脱、人性的服务” 理念的最好见证。
为了让这份专业和温度传承下去,刘国浩还把 20 年的经验写成了书。2019 年,《汽车保险经营管理与实物》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填补了国内车险 “理论 + 实务” 结合的空白;作为北京商学院客座教授,他常走进校园,给年轻人讲保险公估的价值:“这个行业需要既懂技术,又有良心的人。”
69 岁仍逐梦:从车险到 “全场景”,要让公估服务惠及更多人
如今,69 岁的刘国浩依然停不下来。每天早上 8 点到公司,晚上 7 点才离开,不是在开会讨论业务,就是在去考察的路上。作为北京保险中介行业协会副会长兼公估专业委员会主任,他还在推动行业自律标准制定,帮更多同行规范发展。“做自己想做、愿意做的事,永远不会老。” 他笑着说。
谈及未来,刘国浩的规划清晰而长远:以车险为 “基本盘”,向新能源汽车、家庭财产、社区责任保险等领域拓展,让公估服务覆盖更多生活场景;用 AI 技术优化查勘流程,帮中小保险公司降低成本;还要联合高校培养更多专业人才,解决行业 “人才荒”。
从 2004 年到 2025 年,从 “理赔难” 到 “理赔易”,刘国浩和他的国信行,就像保险产业链上的一座 “信任桥梁”—— 一头连着保险公司的风险管控,一头连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而这座桥,还在不断延伸,朝着 “专业更有深度,服务更有温度” 的方向,守护着更多人的安心与信赖。
正如刘国浩所说:“保险的本质是保障,公估的本质是守护这份保障。只要还有人需要公平的理赔服务,我就会一直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