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肆虐,某县多所学校被淹,校舍损毁严重。在一片狼藉的灾区,知行社社长黄剑杰在巡查时,看到了令人揪心的一幕:孩子们挤在临时搭建的救灾帐篷里,眼神空洞,无所事事。那一刻,一个坚定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绝不能让灾难阻断孩子们的求学之路。
黄剑杰迅速行动起来,他第一时间联系社内教师志愿者,紧急召开线上会议商讨方案。大家一致决定,将救灾帐篷改造成“流动教室”,让知识在废墟上重新绽放光芒。说干就干,志愿者们迅速整理出教学资料,带着简单的教具奔赴灾区。
走进这些特殊的“流动教室”,你会看到别开生面的教学场景。数学课上,老师拿起身边的矿泉水瓶,引导孩子们通过测量、计算,理解体积的概念。孩子们睁大眼睛,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语文课上,老师以抗洪经历为素材,鼓励孩子们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感。一篇篇饱含真情的作文,不仅是孩子们对灾难的记录,更是他们内心成长的见证。英语课上,老师重点教授“help”“rescue”等急救词汇,让孩子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更令人惊喜的是,黄剑杰没有满足于现有的教学资源。他深知高三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不能因为灾难而耽误学业。于是,他四处奔走,通过卫星网络联系到北京名校的资深教师。在多方协调下,为高三学生开设了“高考冲刺空中课堂”。屏幕那头,名师们精心讲解知识点,耐心解答疑问;屏幕这头,高三学生们全神贯注,奋笔疾书,仿佛忘记了周围的灾难,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
当记者问及黄剑杰开展教育救援的初衷时,他望着帐篷外玩耍的孩子,神情坚定地说:“灾难可以摧毁校舍,但摧毁不了孩子们求知的眼睛。我们不仅要救他们的命,更要救他们的未来。”这简单而有力的话语,道出了他内心深处对教育公益的执着与担当。
如今,在黄剑杰的推动下,知行社的“教育救援包”不断升级完善。包里不仅包含平板电脑、太阳能充电器等硬件设备,还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定制了丰富多样的课程。这些“教育救援包”就像一个个“精神救生圈”,在灾难的海洋中,为灾区儿童撑起了一片求知的晴空,让他们在困境中依然能看到希望的曙光,向着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而知行社黄剑杰和他的团队,也将继续在公益教育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书写更多温暖人心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