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而人工智能技术无疑是这场变革中的重要引擎。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服务面临诸多痛点,但AI技术的深度融合,正为这一领域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发展潜力。作为深耕农村市场的领军企业,中和农信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分享了他们的前沿探索与实践成果,为未来AI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应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宝贵经验。
破解农村金融服务核心难题
中和农信在论坛中深刻揭示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结构性矛盾:传统风控模式依赖固定资产、流水数据等标准化金融要素,而中国农村小微客群却普遍存在“三低一高”特征——金融素养低、信用记录覆盖率低(大量征信白户)、数据标准化程度低,以及服务获取成本高。这一错位导致两个深层问题:风控失效——农村客户的生产经营数据难以被传统模型量化,专家经验亦无法规模化覆盖县乡一级的海量需求;系统性排斥——信息不对称将最需要金融支持的群体推向“服务盲区”,加剧城乡发展鸿沟。
针对这一现状,中和农信充分发挥在农村市场的深耕优势,找到破局方向:
1.数据重构:挖掘“弱特征”价值(如邻里口碑、产业链行为),替代僵化指标;
2.技术下沉:通过移动工具将服务嵌入生产场景;
3.模式创新:建立起直达乡村的线下服务网络和领先的数智化服务能力。通过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数字化的线上+线下全渠道业务模式,将线上产品销售和线下体验及服务相结合,更好地满足了农村用户多元化的生产、生活需求。
正如中和农信实践所证——唯有重塑符合农村现实的金融逻辑,方能实现“普惠不止于口号”。
AI技术驱动的全方位创新实践
面对金融科技浪潮,中和农信提出农村金融的三大不变法则:智能风控的数据依赖不可替代、专家经验的价值持续存在、服务体验始终是核心竞争力。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以可持续成本,在农户数据稀疏性与信息非标化的困境中,实现精准风控与极简服务。
为此,中和农信依托覆盖500余县的线下服务网络,以科技+AI为双翼,在农村金融领域展开了多维度创新,建农村金融新范式。
1.数据深挖——从熟人社会到信用资产,将农村的“关系资本”转化为可量化指标,依托AI构建关系图谱,解析邻里评价、合作社关联等弱数据;生产场景数据化:种养殖周期、农资采购轨迹等非结构化信息成为风控新维度。
2.工具革命——田间地头的数字专家系统,中和农信打造了覆盖全流程的AI工具矩阵,包括AI调审助手、征信智能助手、AI流水分析工具、AI数字督导、智能营销工具、AI还款提醒工具等。这些工具把金融专家"带到"田间地头,在农村一线环境下进行调查审批作业,帮助农户及时、精准地获取金融服务,大幅提升了时效性与准确性。
3.系统重构——农业服务的数字基建,中和农信自建高标准智慧农业服务管理系统:整合地块管理(电子地图)、农技服务(云端问诊)、物流调度(拼车系统);打造供应链ERP:实现“农资下乡-生产监管-农产品上行”全链可视,降低产业链金融风险
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优化用户体验
中和农信通过AI技术实现了信贷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在贷前、贷中、贷后各环节形成闭环赋能。贷前阶段,AI系统聚焦材料真实性核验与风险初筛,依托数据驱动实现审批流程加速,辅助专家决策的同时,通过数字化模型完成额度秒级测算,显著提升了传统信贷业务的时效性。在员工服务层面,AI工具深度融入日常工作动线:AI数字助手优化服务人员的路线规划与沟通策略;数字人助手则在晨会、复盘等管理场景中提供实时指导,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人机交互体验的革新,基于大模型技术的语音交互助手,为农村大龄群体提供了更友好便捷的服务通道。这些技术落地的成效直接反映在客户满意度上——2024年针对2390位合作农户的调研显示,超过92%的受访者对产品服务表示满意,约94%的用户愿意继续选择中和农信。
中和农信的实践经验表明,AI技术在农村金融服务领域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破解传统服务模式的痛点,更能为农村客户带来更加便捷、精准、人性化的金融服务体验。通过科技与AI的协作驱动,中和农信不仅为农村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成功范本,更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贡献了重要力量。在智能时代的浪潮中,这种以技术创新驱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模式,必将为更多农村地区带来发展机遇,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