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华夏生态交易中心:搭建生态桥梁让农产品顺畅奔赴市场

媒体观点 08-13 09:33

过去的一年,贵州华夏生态交易中心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土豆、辣椒干、圆葱、大蒜、大姜五类农产品完成交收11800吨,交收金额超3500万元。这一数据背后,是交易中心以生态资源为纽带,构建农产品流通新路径的实践。自成立以来,该中心获批上市品种覆盖农产品、林产品、中药材等全品类生态产品,与百余家企业签订交收协议,搭建起覆盖生产、仓储、流通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为贵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注入动能。

黔地沃土育珍宝,生态资源焕新机

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征,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以铜仁为例,这里被誉为“梵净药库”,境内野生中药材品种达2287种,德江天麻、江口淫羊藿、石阡黄精等道地药材享誉全国。2024年,铜仁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80万亩,年产量超20万吨,产值超30亿元,形成“两山两江”产业带集群。通过“六统一”标准化种植模式与物联网溯源系统,中药材品质持续提升,贵州同德药业等龙头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发展,让“黔药”品牌跨山越海,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范。毕节天麻产业同样亮眼,2024年林下仿野生种植面积达25.6万亩,综合产值突破百亿元。贵州华夏生态交易中心敏锐捕捉这一机遇,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生态资源属性,将天麻从初级农产品转化为可流通的生态资产,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新样本。

机制创新破壁垒,交易平台架金桥

作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核心载体,贵州华夏生态交易中心以“定价中心、交易中心、数据中心、结算中心”为定位,构建起综合性服务平台。其首创的单株活立木确权交易模式,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林木权属数字化登记,让一棵树可办理不动产权证、参与银行质押融资。通过自然资源一张图工程,整合多部门数据,以厘米级精度完成全省生态资源确权登记,破解权属不清、定价困难等痛点。平台优势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交易中心建立严格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与风险预警机制,通过代客转让、持仓限额等措施保障交易安全。这种合规性与安全性,吸引了省内外企业入驻,推动辣椒、土豆等农产品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交易,为产业户提供公开、公平、高效的交收服务。

在“双碳”目标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双重驱动下,贵州华夏生态交易中心正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核心,探索“生态+文旅”“生态+金融”等融合路径。2025年,交易中心计划联动银行、生态保险等金融产品,形成产业+金融+科技的立体化生态经济体系。通过交易中心平台,当地整合种源培育、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环节,推出覆盖药食同源、美妆、康养等领域的“天甄”系列产品矩阵,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布局的关键节点,贵州华夏生态交易中心肩负着盘活万亿生态资产、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经验的使命。未来,随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成熟,贵州的绿水青山将加速转化为硬通货,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赛道。这座生态桥梁,承载着黔中大地的丰饶物产,奔赴全球市场的星辰大海。


本文作者为nc8309。

nc8309

无简介

推荐佳文

警告!请登录后再收藏
您已收藏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