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宜信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近日发布2024年度工作报告,全面展示了基金会在公益领域的创新实践与社会价值创造。报告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和典型案例,系统呈现了基金会在项目执行、资源管理、社会影响等方面的专业成效,充分体现了公益组织的责任担当与透明运营。作为具有平台化特征的公益组织,基金会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有效构建了政府部门、企业机构、捐赠方、受益群体及社会合作伙伴的协同网络,有力促进了公益生态体系的健康发展。基于"推动者、创新者、开拓者"的战略定位,基金会持续深化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时代需求的有机融合,积极探索可持续的社会价值创新路径。
北京宜信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赵玫女士在致辞中表达了对慈善公益事业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坚定承诺。她表示:“北京宜信公益基金会致力于成为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断强化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的协同合作,积极融入政府引导、企业行动、社会组织参与、志愿者助力、受益人受益的多元模式,推动资源的有效连接和财富的第三次分配。”理事长强调,公益不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是精神上的滋养和能力上的培养。
过去五年间,基金会累计投入公益资金760万元,项目覆盖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面向未来,基金会将持续秉持专业与创新并重的发展理念,重点聚焦AI教育赋能、数字农业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三大战略方向,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作为首都示范性公益组织,基金会创新构建"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公益协同机制,深度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践。其中,"苔花校园"教育振兴项目通过与北京市各级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公益力量,五年来在云南、贵州等地成功建成50所标准化校园,累计服务7万余名乡村学生,成为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的标杆案例。
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基金会积极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中彰显责任担当。特别是在2023年北京特大暴雨灾害后,基金会第一时间联动门头沟、房山等受灾地区政府,开展紧急救援与教育重建工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贡献了专业力量。
宜信公益基金会在过去五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苔花校园”项目改善教育条件,助力教育公平;“未来乡村”项目聚焦科技赋能与经济发展,培养创业带头人,推动产业升级;“保贝计划”守护儿童健康,提供全面保障。这些项目受益人数逾10万,覆盖27个省市。
教育是国之根本,是强国富民的基石。作为基金会的旗舰项目之一,“苔花校园”通过校园建设、课程开展、教师培训和学生活动等多维度的支持,建立软硬件一体的教育服务体系。
除了“苔花校园”项目外,基金会还积极拓展其他领域的公益项目,致力于全方位推动乡村发展和社会进步。“未来乡村”项目聚焦于科技赋能乡村振兴,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支持创业带头人培养和推动产业升级等方式,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例如,项目通过引入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当地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增加收入来源。
"保贝计划"作为乡村儿童健康守护者,构建了涵盖重大疾病保险与心理健康支持的综合保障体系。该项目自2014年实施以来,已累计覆盖4万名乡村儿童,提供总保额达26亿元的公益保险保障。2022年项目实现全面升级,创新性地引入家庭财务教育工作坊,并于2024年联合发布《心智障碍家庭金融健康成长研究报告》,标志着项目从单一的医疗保障向"健康+金融"复合型保障模式转型,持续推动乡村儿童健康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北京宜信公益基金会积极推动AI教育普惠,通过开发AI科普课程、编程实践和智能互动体验等创新形式,让乡村青少年零距离感受人工智能魅力。基金会以科技赋能教育公益,既激发孩子们对AI的兴趣与探索热情,也为培养未来科技人才筑牢基础,用创新实践点亮科技强国之路。
例如在四川绵竹举办的校园科技节中,孩子们通过AI绘画展台,只需描述想象中的画面,AI系统就能实时生成精美的图像,如“太空中的熊猫”穿着宇航服在星际间遨游的画面,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科技的神奇力量。同时,AI音乐创作体验区也让孩子们可以输入关键词生成歌词,并利用音乐软件生成歌曲,让零基础的孩子也能轻松创作出完整的乐曲,为乡村孩子带来全新的科技体验,激发他们对科技学习的兴趣。
北京宜信公益基金会的五年实践,用科技与教育的创新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可持续的发展动能。从"苔花校园"的标准化建设到AI教育的普惠实践,从"保贝计划"的复合型保障到"未来乡村"的产业赋能,基金会始终以系统化思维构建公益生态,用专业化行动诠释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