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舒淇到李子柒:世界以痛吻我,那就报之以勇敢

媒体观点 11-14 16:39

2025 年 9 月 26 日,舒淇凭借导演首作《女孩》拿下第 30 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还成功入围第 82 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家庭暴力和贫困中成长的女孩故事,而这正是舒淇童年生活的真实缩影。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耐心等待

舒淇曾在采访中袒露,她的童年充斥着家庭暴力与贫困。父亲酗酒且脾气暴躁,母亲在婚姻中内耗,便将委屈转嫁到女儿身上,她直言自己是 “从小被打到大” 的孩子。五六岁时,她就要早上六点起床煮全家人的稀饭,第一次没煮熟还被狠狠的揍了一顿;小时候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听到父亲的摩托车声音,会立马躲进衣柜里,只为避开可能到来的打骂。因家境窘迫,舒淇少年时便辍学打工,早早扛起了养家的重担,做过服务员,卖过衣服,当过音像店店员。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耐心等待

很多人感慨舒淇的逆袭之路满是荆棘,而这份在苦难中野蛮生长的韧性,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位从逆境中走出的女性 —— 李子柒。她们的人生轨迹虽不相同,却都带着 “野草般” 的生命力,用勇敢对抗命运的刁难。

一、野草人生:逆境中生长的勇气

回顾二人的经历,她们都在人生早期遭遇沉重磨难,却始终以勇敢姿态直面困境,从不回避过去,不惧流言蜚语,在否定声中硬生生闯出属于自己的路。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耐心等待

舒淇出生于 1976 年的中国台湾,父亲是普通工人,母亲是家庭主妇,一家四口挤在一室一厅的狭小空间里,洗头在厨房,共用公共厕所。家庭的贫困与矛盾最终都化作对孩子的苛责与暴力,让她的童年充满压抑与不安。她曾坦言,小时候不懂为何要遭遇这些,甚至怀疑自己不是亲生的。进入演艺圈后,她又曾被标签束缚,承受诸多非议,但她从未逃避,从《千禧曼波》的突破到《女孩》的导演圆梦,每一步都走得坚定执着。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耐心等待

李子柒的童年同样布满阴霾。幼年父母离异,她跟随爷爷奶奶长大,6 岁时父亲离世,12 岁时爷爷去世,14 岁便辍学外出打工。她当过服务员、洗过盘子,曾睡过桥洞与公园椅子,深刻体会过底层生活的艰辛。但她从未向命运低头,后来为照顾生病的奶奶,毅然回到农村老家,从零开始学习拍摄、构图、剪辑,将农村生活拍成无数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后期她深耕传统文化与非遗领域,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即便中间曾遭遇创作质疑和资本算计,也从未放弃坚持。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耐心等待

二、痛吻以我,我报之以热爱

真正的勇敢,在于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敢于热爱生活。舒淇与李子柒都没有被过往的伤痛困住,而是将其转化为前行的力量。

舒淇坦言童年的伤害真实存在,虽难以彻底和解,但她没有沉溺于痛苦。2009 年,在导演侯孝贤的鼓励下,她决定将自己的经历转化为创作素材,花十年时间打磨《女孩》剧本,期间多次想过放弃,最终在 2023 年威尼斯电影节后下定决心,用 13 天闭门完成最终稿。影片中女孩躲衣柜、被母亲体罚等情节,均源自她的真实经历。通过镜头,她不仅看懂了母亲 “不是不爱,是太累了;不是不想温柔,是没力气温柔”,完成了与自我、与母亲的和解,更用这个故事安慰所有经历过困境的女孩:“这也许是糟糕的一天,但不会是糟糕的一生”,将伤痕化作照亮他人的光。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耐心等待

李子柒深知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没有滤镜下的惬意,只有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的辛劳。她清楚农作的不易、传统美食的复杂、手工技艺传承的艰难,却没有放大这份辛苦,而是用镜头捕捉乡野间的美好:春天采鲜笋,夏天酿米酒,秋天晒谷物,冬天制腊肉。她从土地中获取食材,用双手创造生活,无论是制作笔墨纸砚还是缝纫衣物,都满含对生活的热爱。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视频,不仅疗愈了无数远离乡土的都市人,更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传统田园生活的诗意,让人们看到,即便身处平凡甚至艰苦的环境,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耐心等待

三、致每一个在暗夜中前行的你

舒淇和李子柒,就像两盏不同的灯。一盏是都市夜空中闪耀的霓虹,告诉你伤痕可以成为勋章;一盏是乡野间温暖坚定的灯笼,告诉你退守也能开辟星辰大海。

世界以痛吻我,我们不必非要报之以歌,有时歌声太过渺小。我们可以像舒淇一样,把苦难化作创作的力量,在自己的领域坚定前行;可以像李子柒一样,在平凡生活中坚守热爱,用双手创造美好。勇敢从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在与困境的对抗中沉淀的品质。

愿每一个在暗夜中前行的人,都能汲取这份勇敢的力量,不畏惧过往的伤痛,不迷茫未来的方向,用不屈的创造,用最终活成的模样,回应命运所有的刁难。

本文作者为nc8309。

nc8309

无简介

推荐佳文

警告!请登录后再收藏
您已收藏过此文章